放弃职场积累去读研读博的人,有没有过得更好?
文/梁爽
1
今年七月,好友研究生毕业。
想当年我俩由于工作契机结识,发展成好朋友,那时她做外贸跟单,每年去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参展,给我带来各国美食,我曾一度羡慕她工作中全世界跑的部分。
三年前的某天,她说想辞职考研,觉得行业前景不好,公司平台有限,感情趋近鸡肋,人生迷茫之际,想用考研突围。
她不顾亲友投的反对票,过上了白天上班,下班备考的生活,每晚听着英语入睡,醒来耳机缠成麻花,从社交场合中消失,让自己变成自学战车。
她如愿考上想去的学校,并获得二等奖学金。
为她庆祝考研成功的那天,在我的举杯祝福声中,她说辞职考研值不值这个问题毕业后才有答案。
自此以后,我心里一直有个念想:那个工作3年又去读研的姑娘,过得怎么样?
今年七月再次见她,身材紧致了些,眉眼有力得多,她给我看她的毕业照片,跟我聊她的硕士答辩,讲起与室友姐妹相称的快乐日子,每节课争坐教室前排位置,学校操场是天底下最棒的健身场所。
她笃定地说,辞职考研很值。
以前上班赚多少花多少,读研期间奖学金覆盖掉她的生活费和学费,毕业以后,新找的公司和职位比以前好得多,觉得什么也没耽误。
最关键的是这两年,自己过得非常纯粹美好。
2
我的一位女读者,曾给我讲过她的故事。
她大学毕业后在航空公司工作,一来受够了国企的复杂人际,二来不想过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于是想出国留学。
她学物流专业,觉得荷兰最理想,英文普及率高,学费还能承受。
父母希望她工作稳定,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找中介,考雅思和GMAT,准备CV和动机信,于2015年5月,收到录取通知书。
她说,到荷兰是她到现在做的最正确的选择,虽然不适应食物、狂风和不靠谱的NS火车,但超爱荷兰的开放、自由和平等。
她给我展示了一个周末切片,周五下班从阿姆斯特丹飞到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周末去了美术学院的博物馆瞻仰“大卫”真品。
她听说米开朗琪罗从一块石头里面看到了大卫,然后他就把多余的去除,大卫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她感慨人生也一样,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都有太多累赘,怎样把外界的纷扰,自己的杂念去除,变成更独立、自信的人,也需要一个不断雕塑的过程。
她冒着家人强烈的不理解和不支持,辞职,考研,出国,去见世面,去见自己,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3
我上周末去了王潇在大连的签售会。
一个女读者在提问环节中问:本科毕业五年了,觉得生活迷茫,读研这条路适不适合?
这个问题之所以问潇洒姐,因为她本科毕业后做过主播,当过白领,工作了几年又读研究生。
再次回顾读研经历,她觉得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会更知道读研期间学什么、做什么更有的放矢,她读研二时,积累客户资源,付费找人帮忙,已经有了创业者的雏形。
其次她以前就喜欢艺术人士,读研的专业是艺术设计新媒体专业,很多室友都是她曾经特想接触的人,有艺术特长,有设计天分,与之为伍,近距离地相处和取经是人生快事。
在潇洒姐看来,持续学习很重要,网上很多名校学习资源,未必需要专门辞职考研,得结合自己的经济、情况和目标来看,考研这条路适不适合,只有试过才知道。
4
曹頔的新书,《像世界一样宽广地活》,书中写了她辞职考研留学的经历。
已是2个孩子妈妈的她,曾做过新闻媒体人,辞职后与丈夫创业并上市。
却在她30岁那年,打破舒适圈——带着2个孩子和她妈,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30岁了、事业有成、有了孩子、把丈夫留在国内去读书?
有人猜测,她为了拿了个名牌学位,也让小孩过语言关。
但曹頔认为,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是学习区,教育是自己最明智的投资。
常春藤的名号不能让她套现多少,也没指望着募集资金、跨越阶层,获得更高收入和更牛人脉。
最棒的是,她在哥大“得到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体验,打开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留学的那两年,她付出很多代价,学费、脱发、缺觉、搬家,但也收获很多,在联合国开发署的实习经验,感受异国成人和儿童的教育。
她不想为了守住眼前的一寸,而放弃身后的广阔,追求教育,追求学习,让自己日益广阔。
5
最近读完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她在写出一本百万畅销名人传记后,居然没有趁热打铁,而是跑去念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的硕士,毕业后在美国做了一段时间的驻美记者。
当时处在瓶颈期的年轻媒体人范海涛,选择去美国读研的一个重要刺激是,在写《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时,面对李开复这个科技精英,或身边常春藤学校的同龄人,觉得他们“拥有自己的理解力到达不了的高度”。
于是下定决心,在工作之余准备留学考试。
到了纽约后,过上了一种凡事靠自己的生活。在美国课堂中学习,在多元世界中成长,在文化碰撞中感悟。
投资人徐小平说:在这个社会,人们真的已经不需要一个虚妄的文凭来证明自己。出国留学对于范海涛们来说,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一个随时可得的储备。留学还是事业,答案当然是事业,因为留学的大门永远在敞开,事业窗口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曾劝过海涛可以抱着孩子,领着女保姆,打着飞机去留学,现在你可以把你最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范海涛书中苦乐参半的字里行间,印证她那句“我的体验看似勇往直前,但是其实这个过程中满布荆棘,步步为营,我得到了不少,也失去了很多,我清楚地知道里面的机会成本到底有多大”。
有时候放下职场积累,去读研读博,没有值不值,只有愿不愿。
6
5个故事讲完,看完那些工作几年再选择考研的姑娘,有人出于逃离现实困顿,有人想要走出舒适区,有人被牛人刺激到,有人想更上一层楼。
还有认识的一些朋友,我妈同事的儿子觉得公司同事学历都高,就去香港读了一年研究生,朋友圈里还有个男生这次剑桥申博被拒,先工作着,下次再申博。
目所能及,我没有看到工作几年后再去读研读博的人混得不好,其实未必是读研读博有多好。
而是那种面对困局积极突围的魄力,那种懂得取舍敢于执行的坚持,大大降低了“混得差”的可能性。
我这几年也会偶尔冒出一个“要不要停下来去国外念个研究生”的想法,也问过老公,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一起出国读书,他说答案是开放的。
我在看曹頔的书时最为心驰神往,事业有了阶段性的成绩,带上家人和孩子,考上想去的国度和学校,解锁和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
但,如曹頔所说,哥大的一张硕士文凭约要价十万美元,像她那种带着妈妈和孩子去的,花费就更多了。
范海涛说把慢性病的妈妈留给姐姐照顾,自己去追梦想,心里有愧疚感。
对我来说,事业窗口、家人羁绊都是更难过的关卡。
工作了,要不要停下来去读研读博,取决于每个人的内心意愿、经济状况、家庭情况和行业处境。我只想说,时间是分叉的,选了一条路,永远不知没选的那条路。
认清再选,选后无悔。
作者:梁爽,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挑剔的心。公众号: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新书《你来人间一趟,你要发光发亮》。
本文网址分享:https://www.52000.net/lizhi/hichanglizhi/12733.html上一篇:能获得贵人赏识和提携的,只有这种年轻人 下一篇:哪行都有压力,没有谁能真正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