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家庭教育 > 亲,看到好文章一点要记得分享哦!
 励志  励志人生  励志一生    你好  天天  lizhi  lz  cn  88888888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 编辑:admin 点击:

  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一)


  我的爸爸小时候,五六十年代,正是缺吃缺穿物质匮乏的时期。


  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家里孩子多粮食少,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所以我爸一直到二三十岁,也只有一米五几。这真不是遗传,我爷爷一米七八的大个,几个叔叔伯伯们最矮的也有一米七。综上所述,从小到大,我记忆中关于爸爸个头矮的原因就是——吃不饱,吃不好。


  五六十年代长大的孩子们,后来当上了别的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间久不见孩子,见了后第一句话总会问:“在那里吃的怎么样啊?”


  像我爸,从我十六岁出来上学,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怕我吃不好。


  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对于“饥饿”能有什么理解?更别说九十年代零零年代出生的孩子们,物质丰富到了一种富足的状态,哪个孩子缺吃少穿?哪家孩子不是吃的溜圆溜圆的?为什么老一辈人仍旧在担心孩子吃不饱吃不好?


  以前觉得因为我爸对我好啊,因为他担心闺女的温饱,这不是很正常么。


  后来我恍惚明白过来一个道理,小时候爸爸对于饥饿的感受太过深刻,在他的童年体验里,“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他不想重演小时候的饥饿感受,所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不再忍受他小时候的感受。他儿时对饥饿的理解,沿袭到了我的身上。


  大人的童年经历过什么样的体验,很容易把这种感受强加到孩子身上。


  说“强加”有一些残忍,却非常客观。


  经常会见到爷爷奶奶们带孩子,总把几个月大的婴儿里三层外三层,裹的像个巨大的蚕蛹。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孩子真的冷吗?


  奶奶们说:“小孩子受不住冻的,别看这个暖和天,风一吹就会生病,感冒的就不得了了。”


  奶奶们小时候那个年代衣不遮体屋不遮冷,对于寒冷的感受太过深刻。这种对于“寒冷”的理解,同样沿袭到了孙子孙女的身上。事实是,温暖的天气里婴儿需要穿那么多吗?孩子们的处境真的像她们以为的那样吗?


  (二)


  朵朵六岁时刚来南京,我总担心孩子心里会受到什么打击,担心她会受到伤害。


  我认为她自尊心很脆弱,总是刻意去保护她那“脆弱的小心灵”。事实上是把我小时候接收到对自己的认知,强加到了朵朵的身上。小时候身边人总用同情的眼光看我,他们认为我很脆弱很可怜。从而让我童年时对自己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我很脆弱很可怜”上。


  长大以后,很自然的把这种对自我的认知,映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我在处处保护朵朵的同时,其实是在内心深处保护自己儿时的需求。又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到她的身上,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在父母强大不可逆的影响下,不从自己身上认识自己,而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最终自然而然的迷失了自己。


  在此后的一生中,她将要用漫长的时间去纠正错误的自我认知,寻找迷失了的自我。


  问问自己,二三十岁,三四十岁,有多少人还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中不知所云。


  话说,朵朵真的像我眼中那样脆弱吗?


  当我看清楚问题的根源后,收回了对孩子莫名的怜悯之后。事实证明,她走出了妈妈笼罩在她身上的阴影,她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三)


  “妈妈,我想要草莓味的果酱。”


  “上次不是吃过草莓味的了吗?这次买蓝莓的吧。”


  “我不想吃蓝莓的,我就想吃草莓的。”


  “每次都吃草莓的,你不腻吗?换一种口味吧。”


  “不要换,我不想吃蓝莓的,我就想吃草莓的。”


  “买草莓的你每次都吃不完,我是为你好。买蓝莓的,不买草莓的。”


  孩子已经不开心的撅起了嘴巴。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就买蓝莓的。”


  以上熟悉的对话,在朵朵四五岁时常常上演。


  我常常不自觉的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潜意识里认为“我是对她好”,所以我帮她做的选择,我为她做任何事都是正确的。


  实际上,这样爱孩子的背后,是不由分说的剥夺了她自主选择的机会。


  替她做选择,剥夺了她选择的机会?当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我不仅仅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为她选择果酱,同时,又对她“明明想要草莓味”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是真的视而不见。


  我利用自己爱孩子的借口和理由,替她做了多少她并不需要的糟糕的选择啊。


  再回头看,多么可怕的、被蒙蔽的、自圆其说的养孩子的逻辑。


  爱孩子,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


  溺爱孩子的大人,表面上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实际上却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这种爱孩子的行为,却以“爱的名义”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朵朵平时的学习时间里,我常常压制住自己想要上前指导一番的欲望。


  因为我慢慢看得清楚,父母之所以喜欢为孩子做决定,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存在感,而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一种“喜欢替孩子做选择”的养孩子理念,养出了无数个父母愿望的复制品,养出了满足父母自私需求的衍生品,而那个新生的、独立的“人”呢?


  将来等到孩子十几岁长成一个被动的,懦弱的,不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半成品之后,再来头疼孩子的性格问题,晚了。


  都说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青春叛逆期,所以做出点过火的,自私的,叛逆的事情是正常的,父母一边头疼孩子的教育问题,一边又拿“青春叛逆期”来安慰自己。


  孩子之所以成长的不健康,根本原因都是早些年亲手种下的根啊。而将来结下的苦果,还得孩子自己亲自去品尝。


  这是不是人生中一件非常过分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每一件小事,背后却映射了整个漫长的成长历程。


  父母的光环太强大,孩子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才能走出来?


  (四)


  前几天在朵朵的强烈推荐下,看了《冰雪奇缘》,对一个母亲和孩子的对话记忆犹新。


  母亲要给孩子穿上一件孩子认为很丑的外套,孩子拒绝穿:“我为什么非要穿这个?”母亲说:“因为今天女王要加冕。”孩子说:“可那又不是我的错。”


  最后,在孩子极其反对的情况下,母亲坚决的给孩子套上了那件衣服。


  孩子的天真让我莞尔一笑,但是这个“蛮横强大的母亲不由分说的拉着一个不愿服输却无奈服从的弱小的孩子”的镜头却让我内心受到冲击。


  剧中的母亲是不是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她在逼迫孩子屈服的同时,满足了自己内心的需要。


  这是多么自私的一种爱啊。


  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小到穿衣服扣几颗扣子,大到选择上哪个兴趣班,孩子长大后在选择对象时,选择工作时,选择前途时,无底线的去干涉。(成功后,严厉的父亲将他带回家并强行决定第二天让其转学。


  尼尔从小到大一直活在父母的愿望中,活在父母为自己编织的未来规划中,即便是在极其痛苦中仍旧无法对父亲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当晚在痛苦的折磨下选择结束自己短暂的生命


  尼尔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对生命无望。


  他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权和探索权。活着于他来说,不过是父母手中的一枚棋子。


  他的父亲爱他吗?当然很爱。但是,有多少孩子的一生都是这样被“父母之爱”断送的。


  (五)


  父母总喜欢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让孩子在自己的保护伞下安然无恙的长大。


  而在这样的一种俯视孩子的姿态下,子如何能够一往无前的向前冲呢?她知道抛开掉父母的大伞后,外面都是狂风暴雨。这样的孩子在受保护的状态下成长,将来无一例外选择逃避现实。


  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很多母亲这样讲:“我知道这样爱孩子不好,但实在太爱孩子了。”


  什么是真爱?也许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但是不要把自己内心的需要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不要过度操纵她的生命选择——这是身为父母的责任。


  即便是暂时被蒙蔽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没有人教给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如何去表达爱?如何去正确的给予爱?如何让孩子健康正常的长大?


  教育孩子的漫长之路从来没有尽头,也只有在失败之后才会反思是不是错了。


  养孩子正确的一种姿态,应该是蹲下来和她一起并肩看世界。


  看着她去走自己的路,即便踉踉跄跄受了伤又有什么关系?她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才能有信心在更大的世界里证明自己。


本文网址分享:https://www.52000.net/lizhi/jiatingjiaoyu/4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