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一块石头
“你有石头吗?”她问。
“石头?”
“每个人都需要一块石头。”
我耸耸肩。我没有什么石头。我有1000本外国小说,300张爵士乐唱片,800张DVD.但我没有石头。一块也没有。
她用怜惜的眼神看着我,就像在看一个掉了胳膊的布娃娃。
“你几岁了?”我问。
“6岁。你呢?”
“35.”
“哇哦——那好老。”
“是啊。”我点点头。是好老。
“而且你还没有自己的石头。”
“而且我还没有自己的石头。”
“你知道吗,我觉得那些没有石头的小孩很可怜。我是说那些只有脚踏车啊,马啊,大象啊,金鱼啊,三个房间的游戏房啊,消防车啊,发条龙啊什么的小孩,要是他们没有一块自己的石头,我就觉得他们好可怜。”
我又耸了耸肩。她有双美丽的眼睛,从里面可以看到云的影子。
“别担心。”她叹了口气,从长椅上站起来,两手插到口袋里。“我会帮你的。”
“帮我?”
“帮你找到你的石头。”她说,“可不是随便什么石头。我说的是一块特别的石头,一块要你自己去找的石头,一块你可以一直——也许永远——带在身边的石头。”
永远。听上去不错。不过——永远?
“要是有人问,你那块石头有什么特别的?别跟他说。我就不说。没人能知道别人的石头特别在哪里。明白吗?”她扬起头盯着我。
看样子她希望我点点头。于是我点点头。我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我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每个人都需要一块石头。永远带在身边(也许)。没人能知道别人的石头特别在哪里。我像餐厅侍应生记下客人点的菜名那样把这几句话记在小本子上。
“OK,下面我就教你十条找石头的规则。你要记好哦。这对你很重要。”
对我很重要?我不知道。总的来说,我觉得随着年纪增大,对我很重要的事情正在急剧减少。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但无论如何,以下便是那十条规则。
规则1:如果行的话,最好去一座由成千上万的小石头——小小的,漂亮的,圆溜溜的小石头——堆成的大山中去寻找。但如果不行,任何地方也都可以。甚至一条小胡同里也可以。甚至一条沙土路上也可以。
规则2:在你找石头的时候,别让人跟你说话,不管那是谁,哪怕是你最好的朋友也不行。你应该在万物寂静的时候选择你的石头。别让狗朝你乱叫,或者蜜蜂围着你嗡嗡嗡。但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事,也不要担心。(最糟糕的莫过于一边担心一边找石头。)
规则3:低下身。再低一点。更低一点。说不定你得坐在地上,让头几乎碰到地面。你必须贴近地凝视那块石头。否则,你就别怪我说找不到好石头。
规则4:别找太大的石头。你会后悔的。你的手会拿不下,你的口袋会装不下。一块像苹果那么大的石头就太大了。一块像马儿那么大的石头就太太大了。
规则5:也别选太小的石头。那容易丢,或许还会被老鼠当成一粒种子吃掉。(相信我,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
规则6:石头的大小要恰到好处。合起手指握住它的时候要感觉很轻松。跑起来的时候要能感觉到它在口袋里跳动。很少有东西能像一块石头那样让人感觉美妙——如果那块石头恰到好处的话。
规则7:注意石头的颜色。那应该是一种粉灰色,里面带些闪着银色光泽的细屑。有些看上去是褐色的石头其实是别的颜色,但你只有眯着眼睛或者在合适的光线下才能看清。另一个看清你石头颜色的办法是把它浸到一条清澈的山间小溪里。
规则8:石头的形状取决于你。(有个小女孩指喜欢平的石头。但我却喜欢鼓鼓的,别问我为什么。)关于形状,要记住的是:任何一块石头和山上成百上千的其它石头混在一起时看上去都很棒。但如果那块石头真的很特别(当然是对你而言),那么就算把它单独放在浴缸里,看上去也会很棒。
规则9:记着闻闻那块石头。石头有它们自己的气味。有的小孩只要闻闻,就能知道那块石头是来自泥土深处呢,还是来自大海,或者来自一座大山。
规则10:不要叫别人帮你选。你必须自己作决定。我曾经见过一只蜥蜴,在一片布满石头的荒漠上选了其中一块,然后爬过去独自坐在那儿。我还见过一只蜗牛,花了一整天时间,经过了二十块石头,才最终抵达它想要的那块。总之,如果花的时间够长,你就会明白。
我把这十条规则打印下来,贴在公寓客厅的墙上。我没事就看看。遇上什么问题我也看看。那就像我的迷你圣经。有时候我会在电脑里把“石头”置换成别的词:女孩。工作。小说。甚至自己。你几乎可以把它换成任何东西——如果那个东西让你觉得烦恼。不信你可以试试。
顺便提一句,我找到了自己的石头。那天我喝醉了(那是我最后一次喝醉,我想),醉得像回到子宫里一样。醒来时我发现自己趴在动物园清晨的草地上。我为什么会醉成这样?我为什么会在这儿?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我又继续趴了一会儿。我能闻到空气中动物的气味。这时我看见就在自己的眼前,有一块不大不小的鹅卵石。它现在就在我外套的右边口袋里。我时不时就去摸摸它。每次摸到它我就会觉得很平静。每个人都需要一块石头,她说。她说的没错。如果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石头,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美好许多。
本文网址分享:https://www.52000.net/lizhi/lizhiwenzhang/1301.html上一篇:做那条逆流而上的鱼 下一篇:斯坦福大学的“失败”实验室